作者:admin  文章加入时间:2007-06-14 9:11:02 浏览数:1436
广陵绝响——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时期魏末琴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早孤,幼有奇才,学不由师授,博览无所不通;长好老庄,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与阮籍、山涛、向秀等作“竹林之游”,世有“竹林七贤”之称。嵇康崇尚自然,鄙薄名教,对司马氏诛杀异己、图谋篡位却又盛倡名教极为不满,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他曾在太学中活动,抨击时政。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等罪名,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被司马昭杀害,时年40岁。据《世说新语,雅量篇》说:“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论文《声无哀乐论》里。这篇论文长近万字,用“秦客”(俗儒的化身)和“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难,反复论证、有针对性地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他自己的音乐思想。嵇康认为音乐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不是一回事。儒家的传统音乐思想,本来有其积极的一面,这时却发展到要求从声音中听出吉凶的征兆,把音乐等同于星相术中的“风角”。正是这种把音乐的社会功能庸俗化了的神秘观点,受到了嵇康的批判。

  《声无哀乐论》还从音乐本身存在的矛盾现象中,提出了不少音乐美学上的重要问题,例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间的关系;音乐创作和即性演奏的关系;表演者和乐器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向式的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具有开创的意义。
嵇康还在《琴赋》中,通过文字的铺排描写,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美的意境。在序中,作者对前人只是追求词藻华丽,而“不解音声”、“未尽其理”的音乐诗赋提出了批评。他讲到琴的材料、起源、制作,弹琴技法、琴曲曲名等,在文章结束时,又对“声无哀乐”的思想进行了一番具体化的描述。

  嵇康的著作,现存《嵇康集》(一作《嵇中散集》10卷。其中第1卷是诗,第2-10卷是文论(《琴赋》在第2卷。第5卷全卷为《声无哀乐论》)。鲁迅曾亲手抄校《嵇康集》。




·《广陵绝响》 龚一
·广陵绝响——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