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明媚  文章加入时间:2017-06-15 0:55:10 浏览数:2352
【雨果】《从19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的演出看古琴的现在与未来》

 

  “交流演奏”为19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以下简称“琴会”)的一个重要项目,从中我们既可知道琴乐的现况外,还可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路向。

  从这次琴会来看,国内古琴的演奏技巧实在是精益求精及百花齐放;老、中、青、幼四代来自不同地域与师承的琴人各展所长。前辈琴家有成都的俞伯荪、王华德、寇文犀;安徽的刘赤城;北京的谢孝苹、郑珉中、李璠、陈阅聪、陈长林;南京的梅曰强、刘正春;贵州的卫家理;辽宁的李荣光;天津的高仲钧等。中年的一辈有上海的龚一、南京的成公亮、北京的李祥霆、张铜霞、成都的曾成伟、俞文燕、广州的谢导秀、开封的丁承运、江苏的刘善教、西安的李明忠、长沙的熊开华等。青年一辈有上海的戴晓莲、北京的赵家珍、李蓬蓬、成都的俞炎、俞秦琴、辽宁的李蒸蒸等。

  从参加这次琴会的国内及海外琴人的演奏来看,其风格大约可归类为二:外向与内敛。前者倾向以琴作为表演性的乐器,而后者则倾向以琴来作为自娱与修养的道器。当然,这种分法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因为外向性的演绎也可同时作为自娱与修养;而内敛式的演绎也可作为表演形式的一种。因此我们主要只从弹奏者在心态与追求上的偏向作区分。

  资历与年龄均属前辈的琴家如谢孝苹、郑珉中、李璠与王华德的琴倾向内敛式。谢孝苹琴如其人,婉约含蓄又温柔敦厚,儒雅的书生气质,听之使人悠然意远。郑珉中的指力苍劲圆实,其吟猱干净灵动,琴音结实饱满,这些特色均使其风格于朴实内敛中又有一股刚阳之气,因而刚柔并济,使人百听不厌。李璠与郑珉中在运指的深厚扎实上来说有共通之处,前者的琴更为朴实恬淡,完全是文人琴的风范。王华德的琴也富书生气质,其节奏似无板而又有板,属于写意性心理节奏的心板。

  来自台湾与香港的琴人虽然在年龄方面均属于青中年一辈,但其演奏风格均以内敛为主。原因是他/她们主要师承于香港的蔡德允、台湾的孙毓芹、吴宗汉、胡莹堂及容天圻几位琴家,而这批海外琴家均保存了以琴作为修心养性工具的文人琴传统,而以表演为次。

  中年一辈的琴家如龚一、成公亮、李祥霆、丁承运等人的风格则往往见融外向与内敛于一炉。他们大部分是从音乐学院中培育出来的一代,精通中西音乐,当然受到西乐表演技巧及风格的影响。他们的共同特点为表现力丰富,在演绎不同琴曲时其情感幅度会根据不同的乐曲、段落而作较大的对比变化。这使他们的演奏有很大的开阖,但都于豪放的同时又见精细,于委婉中又有淋离尽致的发挥。听成公亮的《忆故人》、龚一的《潇湘水云》,便可领会此种演奏的风格与境界。

   不知是否和年龄有关,青年一辈琴家的风格则倾向于外向奔放的多,内敛含蓄的少。当然也有例外,戴晓莲与李蒸蒸便都能做到婉约与豪放兼收并蓄。

  交流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为“青少年专场”,演出者均为儿童及少年琴家。年纪最小的为谭爽瓅,只有七岁,学琴两年,已能弹《梅花三弄》与《渔樵问答》等曲。另一位值得注意的为十一岁,弹《猿鹤双清》的赵晓霞。“青少年专场”中的这批小朋友都天真伶俐,年纪小小已肯于乐艺上痛下苦功,确是使人又疼又爱。古琴的艺术生命就永远得靠这新的一代延续继承下去,唯愿他们的艺术能随着其成长的阅历与风霜而趋向成熟沉着。

  从琴曲方面来看,这次琴会演奏主要包括有传统琴曲、创作琴曲、改编琴曲与即兴演奏等四大类。创作、改编与即兴差不多占了全部演出琴曲数目的七分之一,不可谓不少。

   传统琴曲的演奏值得特别一提的为二十岁青年琴家李蒸蒸弹的《秋鸿》。这是一首长三十六段的大曲,内容描写雁的种种意态,但却比我们一般听到的《平沙落雁》气势要大得多,指法与音韵变幻无穷,堪称琴曲中的极品。李蒸蒸弹来的气韵灵动、一气呵成之妙。

  龚一打谱的《离骚》,其主题在简单变化及反复再现的手法中出现,此曲的其它特色还包括多调性因素与富古代民歌风格。日本琴人荒井雄三选自《东皋琴谱》(1771)中的《长相思》也是我们一般较少听到的传统琴曲。

  听到颇多极具水准的新琴曲创作是使我感到兴奋的一回事。传统琴曲固然要发扬及通过打谱予以发掘;而创作新曲以表达现代琴人的感情也是迫不及待的。否则我们活在此一世纪琴人的琴心何以向一百、甚至一千年后琴人交待呢?

  龚一于七十年代创作的《春风》琴韵独特,富新疆少数民族曲调特色,于运指、取音、节奏方面均不落俗套,是创作琴曲中的一个突破。他的另外一首《梅园吟》旋律动听,节奏松紧交替,还用了半音阶的进行和很多新指法,曲意与结构均别具一格。

  另外王华德的琴歌《听蜀僧浚弹琴》是根据李白的同名诗而作。此曲简短而旋律动听,音乐以模进及切分节奏的特色为主,意境清远,加上王老清逸的歌声,听之实在使人悠然意远。

  李祥霆的即兴演奏有《太山》与《秋兴》,当然也属于创作琴曲的一种。其优点在于能捕捉琴人在瞬间自然的感情流露,技巧纯熟的话,往往能得神来之句。而李氏即兴技术之高,当已有目共睹。

  改编的琴曲也见多姿多彩。最特别的要算意大利琴人鲁卡以著名爵士乐家John Coltrane的一首五声音阶色士风灵歌所改编而成的琴曲。原曲是为高音色士风而写的,改编后的五声音阶主题在琴曲的开首以散音弹出,全曲短小而意趣盎然。琴乐与爵士乐两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乐种拉得上任何并系吗?我觉得有,尤其二者的低音、滑音与震音部分。其实古琴是一极静而又同时极动的音乐,在它的动态与动感中就有一道隐隐通往爵士乐的门。希望将来能见到更多从爵士乐中取材的琴曲及二者的比较研究。

  另外两首由台湾琴家黄永明居士以同名佛曲改编的琴曲《准提咒》与《十方佛》更是深得我心,听之使人法喜充满。永明居士学佛多年,是虔诚的佛教徒,工余任教于佛光山台北男众佛学院古琴社团。《准提咒》是琴歌,“准提”是清净之意,“咒”即神咒、真言,是一种不能以言语说明的特殊灵力之秘密语。这次由永明居士自弹自唱并小乐团以佛教梵呗的法器为伴奏,两首琴歌的演出均得恬淡深远之趣。唯永明的歌声凄婉深永,使我顿生一种落寞与不忍之悲情。

  琴道的美学与意境均与佛家思想有共通之处。琴曲的审美情调更与佛教中禅宗的禅艺异曲而同工。二者均富简素、自然、含蓄、枯高、脱俗与寂静等风格美。以清淡幽远的佛乐来入琴,当然更能发挥古琴本来清微淡远的美学内涵,希望将来见到更多改编自佛曲及以佛教思想意境来创作的琴曲。

  沈阳李荣光与李蒸蒸父子二重奏的改编琴曲《渔樵问答》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两张琴一主一客,渔歌曲调则间歇地于二琴中交错出现,点出了渔樵“问答”的主题,乐曲有时也有齐奏的乐段并配以简单的和声。我希望有更多琴人尝试古琴二重奏的创作及改编,因为这是一个很适合古琴的表现手法,又能达到琴人知己间藉简约琴音来作心灵交流与对话的目的,这比起古琴配大型交响乐队“螳臂挡车”式力不从心的手法实来得舒服及适意多了。

  另外饶有意思的改编琴曲还包括有汉族民歌《小白菜》、陈鲜义的琴歌合唱《满江红》及党世才的《敦煌古乐》,均动听而可喜。在琴上弹出《小白菜》,更有一种委婉缠绵之情,颇能感动人心。古琴与乐队的合奏则有于开幕音乐会上曾成伟演出的《蜀韵》与赵家珍的《无题》。

  今次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是一个很成功的活动,参加人数达三百人,可谓盛况空前。其中种种古琴的演出与活动如琴画、琴舞、琴展亦极尽视听之娱乐。这个琴会引发了我们对几个问题的思考:琴道是否已在国内中兴?它在继承传统的琴风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琴坛现在的情况会将琴乐领往哪个方向?

  琴道已否中兴这个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从学琴的人数趋多、琴人的年纪愈来愈少、古琴的活动颇密和反应热烈及琴学与琴乐声响资料不断的出版来看,古琴确有中兴的迹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又会发现其实这些活动大多数只限于琴人自己的圈子里。换句话说,琴道中兴只是琴坛内的事,还未算影响到整个音乐界甚或文化界。如何将古琴带上全国甚至国际舞台,还待琴人的不断努力。

  这次琴会中的表演风格有动有静,也有动静相辅的,比起七十年代我们较多听到那种尽情外露、剑拔弩张的“对抗式”演奏似乎是收敛了,可见琴人已从琴乐的表演风格上找到了更多的出路,这是一件可喜之事。极动的风格当然要有,它还是琴乐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问题是如何在极动与对抗性中看出分别之所在,如何在弹欲断弦中知道有所取舍,看来今日的琴人已窥到了此中的玄机。“青少年专场”中的小琴家当然还未谈得上已建立起什么个人风格,且其演奏仍主要停留于有声无“韵”的阶段,但他们于技巧上的流畅与表演时的自信,足使我们深信,假以时日,这批小琴家都将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琴家。

  成公亮在“打谱是什么?”一文中指出现代琴人的“琴乐深层蕴涵较前者已显单薄,流派特色,个性风格亦不那么强劲,中青年中已出现了一个散于东西南北,风格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家群体。”他又慨叹现在不少琴人是从音乐学院训练出来的,而“这一部分人面临的危险是演奏中艺术流派风格的失落,轻琴道之精神内涵文化积累,重演奏技巧的倾向。”

  这确是指出了现代琴坛在蓬勃外表下的问题所在。我们最担心的还不是在“重演奏技巧”,而是在竞逐技巧的同时“轻琴道之精神内涵文化积累”。训练一个技惊四座的演奏家易,但培养一个饱学诗书、富文化素养的琴家则难得多了。如何达致后者,才是今日发扬琴道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这次琴会中的琴展、琴画、琴舞等各类活动来看,今日的琴人已注意到古琴与其它艺术关系的探讨并其自身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这确是可喜的一件事。其实琴画、琴舞、琴诗、琴与酒、琴与茶、琴与剑、琴与书法等在古代均长时间地发生过联系。今日的世界较前复杂多变,古琴与其它艺术还有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待我们去发掘和尝试。

  我又注意到今日弹琴的年轻一辈以女孩子为多的一个有趣现象。因为从古代文献与绘画的资料上看,古代琴坛主要还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女性琴家当然有,如蔡文姬、薛涛、卓文君等,但大概多属于闺阁琴一类。古代琴画中所见的女琴人就少见于户外的大自然,而多限于室内的琴轩书斋。今日琴坛女辈的突出,不知与西方引进的女性主义有无关系?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课题。

  无论古琴将来会朝那一条路走,都会为我们的音乐史写上意义重大的一页。除传统古琴曲的发掘整理和打谱弹奏外,我们还期望更多新琴曲的创作及对琴道各方面研究的论文面世。




·【雨果】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
·【雨果】蜀中琴韵
·【雨果】吴兆基的古琴艺术
·【雨果】愔愔室的艺术世界
·【雨果】绿水青山观自在——川派琴家俞伯荪的古琴艺术
·【雨果】《云弦连天地,琴韵越古今》
·【雨果】19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的学术交流
·【雨果】森罗万象许峥嵘——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5•成都)
·【雨果】《听梅曰强先生琴赋》
·【雨果】《广陵琴痴——刘少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