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健垣  文章加入时间:2019-04-07 0:10:37 浏览数:1243
【雨果】蜀中琴韵

 

【编者按】本文源于雨果唱片《蜀中琴韵》,唐健垣博士1993年撰。


 

     四川古名巴蜀,昔为文物荟萃之地。汉代抚琴陶俑多出土于四川,足证古琴文化盛于蜀中。蜀山多危石急水,人文艺术亦因之富奇气。反映于食味则川菜重辣;表现于琴乐则唐代有“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见宋,朱长文《琴史》之评语)。相形“吴(苏浙)声清婉”,二者迥然不同,意趣各异。

       蜀派(川派)琴曲多载于《天闻阁琴谱》(清?唐彝铭编,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刊,共收145曲)。所收琴曲虽亦见于别省别派之古谱,但多经成都琴家张孔山整理、加工,如《高山》《流水》《醉渔唱晚》《潇湘夜雨》《孔子读易》《化蝶》等曲均注明为张孔山谱。《天闻阁琴谱》虽编刊于清末,然则所依据之古谱多刊于清初(如《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而清初之谱又源于宋明古谱。故虽曰蜀派风格千载不殊,而蜀派琴曲来源不晚于明代,亦不为过。至清末张孔山乃集其大成。

       张孔山,名合修,号半髯子,学琴于浙江冯彤云。清末咸丰(公元1851-1861)年间为四川青城山中皇观道士。1875年助唐彝铭编《天闻阁琴谱》,1904年到湖北武昌以授琴为业。张氏于传统琴曲加工,形成个人之艺术特点。《流水》一曲之七十二滚拂据说即张氏所加,流传极广。

      蜀派于清末以来名家极多,若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侯作吾、俞绍泽等,而各人秉其天赋,又有各自之琴风,或潇丽、或古拙、或豪放、或细腻。总之,虽曲谱大同,而吟猱声韵小异,决不千人一面,千人一声。传习既广,不能无变化,逐开“泛川派”之别枝,影响深远。泛川琴韵五十年来之流传:査阜西(已故)鸣琴于北京(传其绪者极多,若李祥霆、孙贵生是也。);沈草农(已故)授琴于上海,今之上海琴人不属广陵派(张子谦、刘少椿等。)一系者不少曾受沈氏业;顾梅羹氏驻教于沈阳;蔡德允女史(沈草农先生之入室弟子,香港目下最高辈分之琴家,年八十余。)四十年来传艺于香港,受其教者约近百人,多为文化教育界。若美西加州大学吕振原教授,,曾学琴于侯作吾氏,三十年来在美国授琴演奏,则蜀中琴韵已播乎海外矣。




·【雨果】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
·【雨果】吴兆基的古琴艺术
·【雨果】愔愔室的艺术世界
·【雨果】绿水青山观自在——川派琴家俞伯荪的古琴艺术
·【雨果】《云弦连天地,琴韵越古今》
·【雨果】《从19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的演出看古琴的现在与未来》
·【雨果】1995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的学术交流
·【雨果】森罗万象许峥嵘——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5•成都)
·【雨果】《听梅曰强先生琴赋》
·【雨果】《广陵琴痴——刘少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