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紫庐  文章加入时间:2020-01-11 13:40:31 浏览数:1371
【紫庐】 别忘了咱传家的宝——谨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王紫庐先生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古琴联合交流会上演讲

(2019年12月15日下午)


【编者按】本文系梅庵琴家王紫庐先生应邀撰写的“家庭 家教 家风”专栏文章,202013日发表于中国信息报。此处转载略有改动。


 

别忘了咱传家的宝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王紫庐

 

我们这个普通人家,也有一件“传家宝”。那是民国37年,萧县县立初级中学发给我父亲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张A3大小、毛笔书写的宣纸。70多年了,纸已发黄,只是印章鲜红依旧。 

通知书详细列了一个缴费清单——学费2斤、杂费8斤、书籍费40斤、灯油费8斤、伙食68斤,等等,一共14个小项,合计起来,要交粮216斤、柴100斤。学费怎么要交粮、交柴呀?如今的人们确实很难理解,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物价飞涨,交粮、交柴却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好办法。父亲爱读书、成绩好,整个白土寨——萧县三个大寨之一,考上县立中学的只有他一个。寨子里的人远远看见父亲时就说:“瞧,那个就是王茂清的儿子!”然而面对这样一张难得的通知书,父亲却没有喜悦,家贫上不起。早年我们家以开药铺为生,祖父是个医药行家,口碑很好,生意也不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祖父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的弟弟是。祖父因此受到牵连,为保护弟弟而失去生命。那一年父亲才六岁。当家人突然走了,药铺没办法开下去,家道就此中落,等到父亲上中学时,竟连这学费也缴不起了。祖母说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父亲虽小,但却懂事、坚强得很,人前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将这张通知书叠得整整齐齐,轻轻地夹在他那小小的书本里…… 

鲁迅先生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想父亲一定会感同身受吧。好在转过年来,全国大部分地方都解放了,父亲又有了上中学的机会,不过那已不再是萧县县立初级中学,而是梅村中学了。提及往事,父亲总是不住地感念新社会的好。读书不易,方懂珍惜。父亲如今年近九旬,依旧常常手持一卷,读书不辍。在家庭的熏陶下,中学时,原本顽皮异常的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以致后来成天琴书相伴,竟与年少时判若两人了。大学时,参加学校“祖国在我心中”书画摄影展,我的书法作品就写了两个字:“家风”。 

如今,国家逐渐富强,义务教育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无论是上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国家都会予以资助,能够确保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学得起,顺利完成学业。现在,如果还有哪个适龄学子因贫失学,当地政府一定会被严肃问责的。日前,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古琴联合交流会上,作为特邀嘉宾,我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读书,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然而这只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一个美好理想与愿望,这书、这琴可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弹得起的。如果回顾解放后这70年、中国历史这几千年,什么时候彻底解决了穷苦人的温饱问题、读书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只有当下的这个时代,第一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人都有学能上、有书可读的这一历史难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幸福安逸久了,如果缺少历史的坐标,有时难免会迷茫。我的儿子快12岁了,也和曾经的我一样,顽皮得很,总觉得读书是个苦差事。我跟他说:“能够上学读书多幸福呀,爷爷当年想上学还上不起呢!”儿子就像听天书一样,疑惑地瞪着一双大眼睛,眨呀眨的——唉,急不得,将来终究会懂的。

 

 20191225日应中国信息报社之约而撰稿


 




·【紫庐】《上古天真》-黄帝词-若遗曲-周雯雯演唱
·【紫庐】《心经》-王丹演奏(2022年)
·【紫庐】歌曲《新读书郎》王丹 / 茆荣怀
·【紫庐】《歌有余音唱不尽》/ 王丹
·【紫庐】《新读书郎》( 歌词 )/ 王丹
·【紫庐】黄帝·黄山·古琴——从琴歌《上古天真》说开去
·【紫庐】《我无法呼吸》中英双语对照
·【紫庐】《我无法呼吸》/ 王丹
·【紫庐】天香桂子落纷纷-——佛曲三首谢师恩
·【紫庐】《释谈章》-王丹演奏-纪念刘赤城先生诞辰90周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