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紫庐  文章加入时间:2007-06-11 10:24:47 浏览数:4105
【紫庐】《梅庵琴源》-王紫庐

2003年5月25日撰

 

 摄影:王紫庐


   百年梅庵,琴有所系,文以记之。

关于梅庵

  据我所知,中国有两处著名的“梅庵”。

  一处是在广东省肇庆市,为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元所建。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曾于岗上插梅,梅庵由此得名以作纪念。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祖师殿三部分,此处较好地保存了唐宋建筑特点,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现为肇庆市博物馆。

  另一处,即为本网站所言之梅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校园内,鸡鸣山北极阁下,1916年国学名宿江谦(字易园)为纪念李瑞清所建。“五四”运动后,这座简朴的梅庵,曾是中国进步浪潮兴起之地。梁启超、胡适曾在此讲学;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施存统等参加的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曾在此召开。如今,这里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所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酷爱书画、金石文字。清末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江苏布政使、两江师范监督、南京学使。晚年隐居上海,自称清道人。刘传经在《李瑞清传》中赞誉道:“先生气宇宏深,于人兼容并包,凡事周谘博访,故人乐尽其诚,而事无有不举”。

  梅庵先生诗、书、画名重晚清,人称“三绝”。书法尤工,被尊为近代书学之宗师。书法博综汉魏六朝,上追周秦,各体皆备,尤擅篆隶,潇洒俊逸,苍劲入古,老辣洗练,“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神态各具,自成格局。吴昌硕赞其书法“取势离奇,终体朴茂,其用笔甚生而得神甚神”。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画多小品,所作山水,冷逸淡远。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吕凤子皆出于其门下。

  梅庵先生亦是一位大教育家,被称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主持两江师范学堂(原名南京三江师范学堂,为1902年张之洞于明朝国子监旧址所建。两江总督辖区内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可入学。1905年由李先生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两江师范学堂更名南京高等师范,时有“北有北大、南有南高”之说,后改称东南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命名为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后来衍变为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九所高校,笔者按)监督(即校长)期间,呕心沥血“为国育才”,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手书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不到两年,学校面貌大变,成为当时东南地区规模****,声誉最高的学府。国学大师胡小石、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动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等皆出于此。

  1915年,两江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任校长江易园为褒扬其功,于1916年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畔造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四周植梅。六朝松者,南京六朝古都之象征。后来,茅屋拆除,建造了几间平房,由史学大师柳诒征先生题匾。历世事沧桑,六朝古松依旧,梅庵犹存。

梅庵与梅庵琴派

  在梅庵琴人的心目中,梅庵是个特别的地方。因为梅庵建立伊始,就与梅庵琴派(诸城琴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国六年(即1917年,很多文章中均误为1911年,当是以讹传讹,笔者按),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琴学大师王燕卿游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曲既终,江先生(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易园,笔者按)感于古乐之宜振兴,因强留焉。”从此开高校古琴教育之先河。梅庵即是当年王燕卿授课的地方。江先生或许没有想到,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琴学流派,有人称之为梅庵琴派,也有人称之为诸城琴派。

  王宾鲁(1867-1921),字燕卿,山东诸城人。“翁貌癯古,善饮。”“性沉默,不轻启扃鐍。”“常策杖携琴,游敖山水间。簪髻上刺,意态兀岸。望者以为非尘世品也。”“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每日入授课梅庵中,抚桐引操,批櫟习习,微音攒越,余响飘迈,闻者皆祛烦忧而感心志。一夕,风灭烛,按徽自若,不差毫黍,学者以是益钦之。一九二一年夏历四月十八日殁于金陵,享年五十有五。遗言埋骨清凉山麓(清凉山乃六朝胜地,处金陵西隅,曾有虎踞龙蟠之称——笔者按)。”

  “王宾鲁的演奏艺术,重视技巧,充满着地区性的民间风格,感染力极强。他在晨风庐近百人的琴会上惊倒四座,这是后来他所传《梅庵琴谱》风行一时之故。”“指下滑音最富,风格迥异寻常,从之学者甚众,仅南通之徐卓、邵森二人入其堂奥”(查阜西语)。

  为了纪念燕卿先生在梅庵传授琴学,徐卓(字立孙,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四大古琴家之一)、邵森(字大苏)于1929年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并将燕卿先生所授琴学理论及琴曲,结合燕卿先生残稿《龙吟观琴谱》加以整理,编成《梅庵琴谱》,于1931年出版。徐立孙“所传弟子亦甚众,今宁沪一带琴人宗王、徐者十中有二、三焉”,从而形成近代一个重要的古琴艺术流派。由于琴社、琴谱均以梅庵冠名,所以,琴界就习惯性地称之为梅庵琴派。

  在艺术风格上,梅庵琴派突破近几百年来,过分强调“轻、微、淡、远”的狭义思维模式,在琴曲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以及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音韵或豪放洒脱,充满阳刚恢弘之气;或哀婉细腻,尽显阴柔凄丽之美。吞吐之间,一气呵成。千年琴坛,开一代新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诸城之琴

  山东诸城,齐鲁名邑,舜之故乡。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琴坛上,这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这一时期,诸城琴家辈出,并对现代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一南一北两所最著名的高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大,聘请的都是诸城琴家,足见学界之推崇。从那时起,诸城琴曲即风行全国,《秋风词》、《关山月》、《长门怨》等几乎无人不弹。于是,“诸城琴派”之称不胫而走。其实,在这里“诸城琴派”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它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十九世纪早期,诸城有两位琴家,一是王雩门(字冷泉),另是王溥长(字既甫)。王冷泉宗金陵派,琴风绮丽缠绵;王既甫宗虞山派,琴风轻微淡远。二者师从何人,现无从查考,但诸城之琴,分别由二人传授下来,脉络却是非常清晰。

  王既甫传子王作桢(字心源)。心源琴艺“远远超出他父亲的水平,当时古琴界称他和王冷泉为‘诸城二王’”。王心源传王露(字心葵)。“当时古琴界称王冷泉、王心源、王心葵为‘瑯琊三王’”。1919年(即燕卿先生去南京两年后),在章太炎的推荐下,北大校长蔡元培请王露北上任教。遗憾的是王露在北大只工作了两年便病故了,年仅四十四岁。

  王冷泉传王燕卿。燕卿先生少时家贫买不起琴,就在书桌上拴上麻绳练习,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青出于蓝,琴风亦大为蜕变羽化。燕卿先生来自民间,独具创新精神,率先打破不弹“小调”(即民歌)、“不能更改古谱”等清规戒律,大胆变革,根据乐曲内容修订旧谱,确定节拍(琴谱之有节拍,自燕卿先生始);丰富演奏技法,广泛运用轮指;演奏突破陈规,注入地方特色,强化音乐风格。然而,这些变革却无法得到诸城琴家的认同,燕卿先生亦不为诸城所容。“当时诸城琴家对王冷泉很器重,对燕卿的态度就恰恰相反”。《关山月》是诸城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现在古琴界几乎无人不弹。可在当时的诸城,《关山月》虽“受到群众欢迎”,“但是诸城其他琴家则目为‘小调’。有的人很想跟燕卿学这个曲子,但是在这种舆论的威胁之下,怕坏了‘琴品’,便不敢学了。”“燕卿‘俚俗’殊甚,不能立足于诸城,故去之金陵”。

  先生背井离乡时,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情,但对琴坛来说,这实在是件好事。如果当年燕卿先生不离开诸城,来到梅庵,或许《关山月》早就失传,或许也就没有这支富于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诸城琴派了。

  诸城两脉琴风,差异之大显而易见。燕卿和心葵各有传人(心葵传詹澄秋、张友鹤),其录音资料至今保存,可作对比研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卿先生梅庵一脉,一是善于汲取民间音乐营养,而充满艺术活力;二是代有传承,名家叠出;三是《梅庵琴谱》受人喜爱,在国内、国际多次刊行,所以,梅庵一脉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山东诸城本身”,在各种重要典籍中诸城琴派几乎均以山东特色注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燕卿先生写照。先生作古异乡,时至今日整整八十二年,以此为纪。希望有一天,先生之琴能回故乡去。

                                                            2003年5月25日夜

   相关页面:[梅庵琴人] [梅庵琴谱] [梅庵琴院

 




·【紫庐】《上古天真》-黄帝词-若遗曲-周雯雯演唱
·【紫庐】《心经》-王丹演奏(2022年)
·【紫庐】歌曲《新读书郎》王丹 / 茆荣怀
·【紫庐】《歌有余音唱不尽》/ 王丹
·【紫庐】《新读书郎》( 歌词 )/ 王丹
·【紫庐】黄帝·黄山·古琴——从琴歌《上古天真》说开去
·【紫庐】《我无法呼吸》中英双语对照
·【紫庐】《我无法呼吸》/ 王丹
·【紫庐】天香桂子落纷纷-——佛曲三首谢师恩
·【紫庐】《释谈章》-王丹演奏-纪念刘赤城先生诞辰90周年音乐会